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5年

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党史工作办公室  
加关注0

景德镇党史宣传

搜索
新闻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公司新闻 > 革命旧址——文山村“明经祠堂”
公司新闻
革命旧址——文山村“明经祠堂”
2018-09-28IP属地 火星28
 
乐平县第一、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红十军文山缩编旧址 (乐平市众埠镇文山村明经祠堂)

文山村位于乐平市东南方,地处乐、弋、万三县(市)结合部,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文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追朔历史,文山岭上原属乐平区域内的一座处女山。从文山岭上东西山坡上几座古墓上的文字可以印证,元大德年间有毛氏父子和程氏兄弟俩先后到文山岭上开辟了文山处女山地,数十年后,文山岭上由二姓三草房,发展到毛、程、胡、叶、吴五姓,近百户人家。时至清嘉庆年代,文山岭上人口达290余户,1600余人口。当时文山九个自然村,胡姓人口占五姓人口的60%以上。清嘉庆9年(公元1804年),文山胡姓五房房主,邀请程、吴二姓姓主,共议商定建造文山祠堂之事,并组成筹银、选址、伐木、聘匠工四大工班,于1804年秋动工大兴土木兴建文山祠堂,工程历时14个月,于1805年冬竣工。祠堂以砖、瓦、石、木结构为主,长29.2米,宽16.5米,墙高8米,占地约490平方米,祠堂内分东西双戏台,西为主台,东为辅台;南北设有双掩房,中间设有长11米宽8米的青石板天井。主台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在这些戏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魁星点斗》、《九老天宫》、《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几种古老民间古典传说。祠堂以胡姓为主,命名“明经祠堂”,至今有200余年的历史。

 “明经祠堂”自建成至今200余年均得到文山村乃至乐、弋、万三县胡氏族姓众人的尊敬和仰重。文山明经祠堂在土地革命时期召开了两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一次军事会议,一次红军缩编。建国后,它以红色革命的旧址而光荣地载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革命史册。

1930年6月24日,乐平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文山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00余人。会议历时3天,方志敏在会上先后讲了6次话。1931年5月,乐平县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文山召开,出席大会代表800人。

1930年7月22日红十军在乐平众埠南界首村成立。8月5日至9日,奉红十军前委之令,部分红十军先后进驻文山,凭借有利地形,在此驻扎休整。8月14日至8月16日部分红十军干部在此祠堂连续召开了三天的军事会议,研究部署攻打乐平县城,继而出击赣北的军事事宜。8月19日红十军和乐平游击队、万年游击队分三路攻打县城,20日凌晨,红十军进占乐平县城。他们砸开牢门,救出前乐平县委书记徐跃、陶润水等20多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活捉并处决了鄱、乐、万三县联防头目兼乐平自卫大队长蔡子贻。当时《红旗日报》发表了红军进占乐平县城的消息。8月29日,乐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从文山迁驻县城乐平镇。文山只留了少量的红军和游击队。

 文山明经祠堂还经历了红军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文山缩编。7月22日,红十军在众埠南界首村成立时有1700人,经过两个月的发展就扩展至6000多人,但枪支仅有1600枝,不少老的、少的也扩进来了,反而使战斗力削弱了,不便机动作战。红十军接到《中央给赣东北并红军前委的指示信》,返回乐平文山进行缩编。1930年11月下旬,红十军在 “明经祠堂” 召开了“红十军缩编大会”,当时红十军排以上干部和乐(平)、弋(阳)、万(年)、鄱(阳)、余(干)、横(峰)等苏维埃政府干部均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上方志敏同志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重要讲话,红十军前委书记邵式平,军长周建屏,参谋长舒翼,政治部主任吴先民等主要军事领导均在会上讲了话。大会后红十军由原来1、4、7旅的建制,缩编为1、2、3团,全军保留4000人,实行一人一枪。同时解散新兵师,其指战员返回各县重新建立地方红军——赤色警卫连,并恢复各地区群众武装——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从此,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正规红军、地方红军和地方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革命武装体系初步形成,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作了军事上的准备。新中国建立后,红十军“文山缩编”的军事意义和“明经祠堂”会议旧址永载革命史册。

(黄森林撰稿,施坤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