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村距景德镇市城区约5里地,现为昌江区竟成镇辖地。在里村的后街村委会有座山,因地形一面朝北,一面朝南,合八卦阴阳之意,当地人将此山称为八卦山。当年的八卦山树林茂密,景色秀美,在山中有座远近闻名的寺庙——翠云寺。
据传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位外来云游高僧,遍访各地名山大川,为建造寺庙,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一天,当他走到里村境内,看到八卦山时,被奇异的山形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这山的南面在山中间象安放着一把太师椅,山的四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四季如春,和尚决定在此建造寺庙。这位高僧在里村周边化缘,得到了乡绅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寺庙。初时因山势含聚财之意,将寺庙名字取为聚云寺,后来由于寺庙周围,树高林密,常年翠绿如荫,便将聚云寺改称翠云寺。当年的翠云寺,占地约5亩之广,大雄宝殿宽有30米,深有10余米,气势相当宏大,两边建有不少的厢房,后堂还建有僧侣居住的房屋,庙前有一块平整较宽的场地,栽种了不少的桃树,一到春天,桃花盛开,鲜花烂漫,景色秀美,前来烧香拜佛者非常之多,寺庙香火十分兴旺。
到了清朝末年,时局动荡,翠云寺的香火也渐渐稀少,来寺庙烧香拜佛的人也不如从前,寺庙也难以维持。到了民国二年即1913年,由当时里村的开明绅士清末秀才方芷先生出资,创办了竟成小学,由于翠云寺有不少空闲的房屋,竟成小学创建初时就将校址设在翠云寺。
竟成小学创建,一改旧学堂的教学形式,本着对学生传授生活技能知识为宗旨,开文化、农业、鱼牧、烹饪等课程,创办校办工厂,推行“小先生制”,规定学生每天教家长识字,广泛开展扫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间在景德镇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吸引了不少青年来此就读,培养了方维华、方曦、方昶、倪端、孙毅、马步英、胡德珍等一批先进的知识青年,这些人中有此返校成为竟成小学教师,为以后竟成小学的革命活动打下了基础。
1926年,竟成小学成立了团组织,由当时已是党员的何燮负责团的工作,先后发展了方维华、徐金丹、张懋德、程辉、方曦等为团员,后成立党支部,大部分团员都成为了共产党员。
1927年6月12日,镇上国民党右派势力伙同城乡反动豪绅和党内投机分子,蓄意挑起了定居景德镇的都昌和乐平籍的部分群众之间的矛盾,制造了震惊全省的“都乐械斗”,焚烧房屋百余幢,死伤近百人,造成了严重的流血事件。国民党右派借“都乐械斗”事件,大肆攻击景德镇共产党,由于当时省政府特派员周庭藩执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市工人纠察队、商氏自卫队和人民自卫团等三个革命武装组织被强令解散,武器被收缴,向史、陈铭珍被迫离镇。同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派邵式平来镇担任市委书记,由于当时镇上形势紧张,邵式平被转移到里村,以竟成小学为依托开展革命活动,在时任竟成小学教员方维华、徐金丹、倪端、张懋德的协助下,开展地下工作。到了8月下旬,形势越加紧张,邵式平在方维华派人护送下,化装成江湖医生离开景德镇。在白色恐怖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竟成小学的老师方曦将随邵式平一同来市开展工作的爱人胡德兰接到家中,后由其爱人黎胜今护送离开景德镇。
从1926年“都乐械斗”后,景德镇就处于严峻的白色笼罩之下,竟成小学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平台,成为了革命活动的据点,被人们称为“赤色大本营”,特别是在1930年前后,掩护、转移了一批革命干部,竟成小学为革命的胜利有二十多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生命。方维华、徐金丹、倪端等革命烈士英名永垂。
在当年震惊全国的“景德镇工人武装暴动”中前往弋阳苏区联系并为红军做向导的马步英就曾在竟成小学读书,竟成小学的教员张懋德等教学生积极参与了搜集情报,准备慰劳红军的物品,为进镇红军带路等工作,为红军顺利攻战景德镇作出了贡献。
当年在竟成小学教过书,开展革命活动的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说过“竟成小学是革命的摇蓝,有志者事竟成,竟成精神要发扬光大……”。
(作者:徐中午,马娟;王国保整理)